合肥三河刘铭传故居名称正义

  • 2012-09-12
  • 阅读1818
  • 评论0


  安徽省合肥市肥西县的刘老圩是一座久负盛名的圩堡,也就是台湾首任巡抚刘铭传故居。
  刘铭传一生60年中,共有4处居所:出生地四房郢,办团练建的旱庄,剿灭东捻后始建的刘老圩,台湾归来另建的刘新圩,最终于此驾鹤西去。其中,四房郢被官兵放火烧毁,刘新圩则被滔滔洪水所吞没,旱庄至今也仅存4间老屋。
  刘老圩始建于1868年(同治七年)春。年初,李鸿章在平定东捻后,为刘铭传请赏,清廷“赏给三等轻车都尉世职”(时年32岁),刘铭传以“血战多年,积劳成疾,莫能骑,乃乞归养疴”,经李鸿章奏准,返回老家旱庄,与家人团聚。此时,功成名就的刘铭传,因家室兴旺,旱庄拥挤,便在此不远处择地始建新居。
  1869年春,刘铭传在直隶提督任上以伤病奏请开缺,获准,返回肥西。新居建成,举家乔迁。
  新居建成后,以何命名?值得肯定的是不可能称刘老圩,而应该称为“大潜山房”。
  其实,早在三年前(同治五年),刘铭传已构思了新居蓝图,“大潜山房”的命名也成竹在胸。平吴剿捻期间,“武臣中之名士”刘铭传酷爱诗棋酒。在军中,在马背上,时常吟哦作诗,回到家乡即与“合肥三怪”王尚辰、朱景绍、徐子苓等频繁交往,彼此唱和,相互濡染。那时合肥一带流行一种文人风气,多好以“某某山房”命名故居,如徐子苓在龙泉山的故居即称“青阳山房”,刘铭传该是受此影响,萌生了将要构建于大潜山下的新居命名为“大潜山房”的初衷。同年,刘铭传在周家口军中将早期诗作结集,定名《大潜山房诗抄》,呈请曾国藩作序,曾帅欣然命笔,对刘诗颇为欣赏。并于三年后新居建造的同时,首次刊印《大潜山房诗抄》。乔迁之际,刘铭传好心情不免流露笔端,亲自撰书“大潜山房题联”:解甲归田乐,清时旧垒闲。
  近年,肥西县文物所组织力量,多次对刘铭传故居遗迹进行发掘考证,先后发现了一批很有说服力的物证:
  2007年春,在清理故居内濠沟时出土一个残破的青花白瓷碗,碗的底部清晰显露私家烧制时用正楷书写的“大潜山房”蓝色字体。同时发现一块汉白玉内宅门匾,可惜正文严重磨损痕迹不再,落款也残缺不全,仅现“大潜”两字,“山”字缺半,“房”字无存。
  2008年5月10日,在民间发现私人收藏的一尊银杯,四周刻写“大潜山房”4个隶书,十分清晰、完整。
  另外,2003年春季中国艺术品拍卖会上,有上海工美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一枚长7.9cm的胡开文墨,正面楷书“大潜山房”,下注:“同治壬申省三嘱开文选烟”,背面隶书“十年如石,一点如漆”。
  同治壬申系1872年,即新居落成已经4年,刘铭传仍然使用故居称谓。
  此类刘家当时的生活用具、居家装饰、文房墨宝,无当留下“大潜山房”的烙印。
  那么“刘老圩”的称谓缘何而起?笔者认为,1891年6月,刘铭传赴台7年后回归家乡“大潜山房”,因其晚年痼癖山林,便在六安麻埠九宫山新建一座类似“大潜山房”的别墅式庄园。应是后来家人、乡邻为方便起见,以示新、老之分,便将先建的称“老刘圩”,后建的称“刘新圩”。当时,民间有习惯,称周盛波、周盛传故居为“周老圩”,唐定奎故居为“唐老圩”(唐五房圩),称张树声故居为“张老圩”,其五弟张树屏另择地新建的居所为“张新圩”。
  当然,刘老圩的称谓由来已久,已被约定俗成,且很多文书包括建国后的相关文件都沿袭了这一名称,此亦无妨,权作历史不需更正。
  (供稿:肥西县旅游局)
 

发表评论

匿名匿名

提示:请先登录再进行评论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