体验“吹牛皮,渡黄河”的神奇古韵!!

  • 2015-01-14
  • 阅读1569
  • 评论0

据史载,自汉唐以来,上自青海,下自山东,黄河沿岸使用皮筏经久不衰,算来至少有两千多年的历史,甘肃皮筏历史因缺乏记载而难以确定,据《王进定》载,兰州羊皮筏子从清光绪年间就已经兴起,至少在320年前,兰州就大量使用皮筏渡河,之后这项古老的手工艺一直传承不断。

黄河皮筏子是中国黄河地区特有的一种皮船,旧称“革船”, 用牛羊皮制成,是世界著名皮船之一。用羊皮制成的称羊皮筏子,用牛皮制成的称牛皮筏子。俗话说“九曲黄河十八弯,筏子起身闯河关”,可见筏子和黄河的紧密关系。

划羊皮筏子的水手被称为“筏子客”,技术高超、水性好的筏子客也留下许多闯荡江湖的神奇传说。

黄河数千公里,平缓处甚少,特别是从兰州往下游的大峡、桑园峡等地,水流湍急,怪石嶙峋,稍有不慎,就会有筏翻舟覆之险,这些都要靠筏子客去掌控。现在随着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和提高,羊皮筏子渐渐退出了江河,大多成了景区旅游增收的一种工具,供游客体验和感受当地的风情的一种摆设,早已脱离了它原有的、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实际作用和重要性。

兰州是万里黄河唯一穿城而过的城市,沿黄河南岸,开通了一条东西50多公里的滨河路,并打造了全国唯一的城市内黄河风情线,被称为兰州的“外滩”。在这里,黄河上漂来荡去的羊皮筏子就是其中最具特色的旅游体验项目。

筏工介绍,这些羊皮筏子大都是宁夏青海地区制作生产的,但不知道其中具体的详情。据资料介绍,黄河皮筏子制作先要制皮囊。首先要剥皮,杀牛宰羊后,去头,去后肢,将其倒挂起来,从臀部剥皮,最后剥至颈部,牛羊皮则被囫囵剥下。

皮剥下后就要鞣皮,把它变成 “熟皮子”,其方法是:把带毛的皮囊浸泡在水里,待其发酵,取出淋干,用刀将毛刮净,再把皮囊翻过来。然后脚踩蹂制,使其变软。之后在皮囊内注入适量清油、盐水,使柔韧,可防腐。再用细麻线将颈部、臀部。一只前肢扎死,从另一只前肢充气,再用活扣扎紧。羊皮囊由筏客子口吹充气,牛皮囊特大,需气量甚巨则用“火皮胎”充气。火皮胎实际上是个便携式风箱。

筏子有大有小,最大的羊皮筏子由600多只羊皮袋扎成,长22米,宽7米,前后备置3把桨,每桨由2人操纵,载重可达20-30吨,晓行夜宿,日行200多公里从兰州顺流而下,十一、二天即可到达包头,这种筏子目前应该是绝迹了;小皮筏由十多只羊皮袋扎成,便于短途运输。

在兰州黄河旅游码头看到的羊皮筏子,大多由十二三只羊皮组成,游客坐在上面,由一名筏工操作。现在黄河的水情不像从前那样险恶,为了游客安全,羊皮筏子也只在比较浅的水域行驶,因此坐筏子的感觉也少了些惊心动魄。

坐在筏子上,低头就能看见黄河水从羊皮胎的空当中悠悠穿过,向下一伸手穿过木架子就能撩到凉凉的河水,更奇妙的是筏子随着水波荡漾晃晃悠悠,乘客却不会被水打湿,有点“我自端坐,任他风浪”的味道。河面上凉风习习,浑黄的河水打着漩涡缓缓东流,河心小岛上芦苇摇曳,河对岸的山上白塔峭然屹立,看“筏子客”使出“压”、“抓”、“提”等招式划桨,听他高亢地扯着嗓子唱几句颤悠悠的“花儿”……这一切都使人感受到黄河的独特韵味。

皮筏浮力极好,容易操作控制,遇上湍急时快如飞箭,给人飞流直下的痛快感。长途漂流要用大筏,游人可在筏子上走动,乘上它可在黄河里漂流半天到两天长的时间,一路欣赏黄河上的壮美风光。

皮筏只能顺流而下,不能逆流而上,有“下水人乘筏,上水筏乘人”之说,所以已经被淘汰。然而羊皮筏子有节约能源,保护环境,视野宽阔等优点,如能乘坐羊皮筏子顺流观景,也是一种难得的乐趣。

本文转载自:http://travel.sina.com.cn/china/2013-01-05/1433189219_3.shtml

发表评论

匿名匿名

提示:请先登录再进行评论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