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安徽,除了秀美的风光之外,让我震撼的是安徽的民居。
震撼的是安徽民居的宁静和简洁。
白墙、黑瓦,一座房子是这样,一个村庄是这样,所有的房子都是这样,就是一种风格,一个风景了。
这些建筑的特点是淡然,毫不张扬,无论是什么身份和多少财富的人,都生活和生存在这样的色彩之中,和谐地生活在这样的色彩中,仿佛是鱼儿在水中。
在阳光下,在秀美的山水之中,这些淡雅的建筑,朴素中浸润着一种高贵,这种高贵不是花的色彩,你一眼就可以看出来,他们和黄梅戏一样,是需要你闭上眼睛,慢慢品味的。你品味出的是从容。
几百年,这些建筑就白自己的,就黑自己的。不管岁月的更替,不论朝代的更迭,也不看花开花落,只是活自己的。
它的白,不是给谁看的。它的黑,不是给谁看的。
它的纯洁,也不是给谁看的。你品味出的是自信。
一个敢于几百年,只穿一件衣服,只穿自己服装的乡村和城市,它内心的坚毅和宽厚,是不需要用语言表达,也是不可能战胜的。它们就像那些十三四岁,就远离故土的安徽男孩子一样,用打拼告诉这个世界,什么叫精神。
有一则民谚说:前世不修,生在徽州;十三四岁,往外一丢。
清代婺源县有一位商人姓詹,他在儿子出生几个月后就离家出外经商,结果一别就是17年。儿子长大后决心追寻当年父亲的踪迹,把父亲给找回来。于是儿子深入四川、云南、湖北等地,最终把父亲给找到,父子相携而归。
这样的故事,在安徽并不悲壮,离家远去的安徽汉子,即便十几年不回来,甚至一生回不来,但那份男人的责任依旧,他们的一滴滴汗水和智慧,依旧会从不同的地方飞回来,给家乡一份荣耀,给亲人一份安宁。
于是,人们用徽骆驼来形容他们的坚韧和从容。
你品味出的是力量。
几百年了,多少风雨走过,多少时尚凋零,这朴素的民居,朴素的色彩,依旧有一种穿透人们内心的力量,一种岁月不可战胜的力量。
安徽商人的一个共同的习惯或者说追求,就是挣钱了,就赶回故乡,给亲人建高高的围墙,宽敞的房子,给故乡修深深的水井,铺平整的街巷,让孩子读书。他们从不把挣来的钱去投资,再去挣更多的钱,用一堆数字把自己埋掉。他们也从不用挣来的钱去尝试改变这个世界,他们只改变自己的亲人,改变自己的故乡,钱花光了,他们就再一次出去打拼。徽商给我们留下的是建筑,是一部活着的历史。
它们就像那些厮守家园的安徽女人,即便丈夫十几年不回来,甚至一生都回不来,她们依旧照顾好老人,带大孩子。长夜漫漫,她们的孤独和冷清,也是月亮,挂在生命里,让人无法入睡。但她们依旧把所有的思念和牵挂背在肩上。
没有冰冷的制度和严酷的法律。人们就这样自觉地遵守着一种契约,一种民俗,一种文化。
走在安徽的民居里,是走在一种意境中。
发表评论
提示:请先登录再进行评论,立即登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