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人民的名义》的成功对旅游目的地营销有哪些启示?

  • 2017-05-03
  • 阅读758
  • 评论0
《人民的名义》的成功绝非偶然,它在很多方面契合了当下的时代需求与传播逻辑。那么,是什么促成了《人民的名义》的成功?作为同样致力于满足大众需求又追求眼球效应的旅游营销,该剧又提供了哪些可资借鉴的启示呢?
“文章合为时而著,歌诗合为事而作”,《人民的名义》无疑深谙此道。对于目的地营销,时机把握也很重要。在关键的时间节点,恰逢其时地推出旅游产品,主动引导舆论宣传,可显著提升营销效果。《人民的名义》给出的启示是,项目主题要紧扣时代需求,结合自身资源特色寻求差异化定位。既要符合社会的主流价值观,又必须避免说教式的演绎,要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将主题或文化进行呈现。一个典型案例是去年各地“重走长征路”系列旅游产品的推出。2016年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,中宣部、国家旅游局等国家部委对打造“重走长征路”红色旅游品牌十分重视,组织编制了《“重走长征路”国家红色旅游精品线路专项规划》。长征沿线县市紧抓机遇,推出了一系列以长征为主题的旅游产品,将长征文化与生态观光、地方民俗、文艺演出、度假体验等相结合,受到了市场的关注与欢迎,提升了“重走长征路”旅游品牌的知名度。
《人民的名义》是书影联动、IP一体化的成功案例。根据该剧独家数字版权签约方“中文在线”公布的数据,《人民的名义》纸质书销量已突破百万册,电子书月点击破5亿,有声书月收听突破2000万次,且在许多APP和设备上都能看到《人民的名义》的推荐。除了纸质书、电子书及有声书,电影版也已经在酝酿过程中,话剧已先电视剧一步正在巡演。此外,驴妈妈旅游网数据显示,近期该剧主要取景地南京的“酒店+景点”自由行订单上涨近三成,东南大学、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不少拍摄地都成为“网红”景点。电视剧的火爆带动了周边产品的销售,而这些周边产品也进一步丰富了《人民的名义》IP的内容,推动着公众的持续关注。


IP代表了个性与稀缺,契合当下个性化消费特征。目前,旅游消费正在全面升级,旅游目的地要聚焦于打造具有鲜明个性的产品,重要方式之一便是结合地方文化和禀赋优势来规划设计综合性的IP。传统旅游营销的提口号、编故事、砸广告已不能满足需求,要对游客产生持续的吸引力和影响力,需要使目的地形象更丰满、产品更丰富、传播方式更多元。《人民的名义》《乡村爱情》等影视作品以及歌曲《成都》等流行音乐与目的地营销的良好联动都是艺术IP“旅游化”的成功案例。这些文艺作品本身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和多元的营销渠道,与目的地营销可以天然融合,互为借力。

《人民的名义》导演李路曾说:“文艺创作只有反映时代精神和人民关切,才有恒久生命力”,“要与时代脉搏相吻合,与观众心思相匹配,这样的作品才能抵达人心,创造共振。”这句话道出了《人民的名义》成功的根本原因,也是对本文观点最好的总结。新时期的目的地营销,首先,要用工匠精神做好产品和内容;其次,要开阔视野,善于向旅游行业之外学习经验,认真研究新的传播法则;最后,时代虽然在变化,但“万变不离其宗”,要始终坚持以“民”为本,尊重人民,相信人民,服务人民,依靠人民,与人民群众共同创造价值。


来源:2017-05-02邓昭明吕亚妮邓楠中国旅游报

发表评论

匿名匿名

提示:请先登录再进行评论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