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何让博物馆的文物 “活”起来

  • 2019-03-31
  • 阅读737
  • 评论0

周荣光

  近年来,“博物馆里过大年”已从口号成为常态,越来越多的人会在春节假期中给“博物馆”留有一席之地,在浓浓的文化氛围中感受别样年味。譬如故宫举办“贺岁迎祥——紫禁城里过大年”展览,将恢复多种昔日皇宫过年的装饰、活动,首次复原“天灯”“万寿灯”,为观众呈现一个充满年味的紫禁城。

  故宫及众多博物馆的做法,其核心就是着眼于让博物馆里的文物“活”起来。博物馆是展示人类文化的一扇窗,所珍藏的文物承载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印记,展示着优秀的民族文化,记录着民族历史的发展变迁,肩负着传承民族文化的重任。近年来,为顺应时代发展,由各级文化文物部门归口管理的公共博物馆、纪念馆等,在已按照相关通知规定敞开大门免费接纳公众的同时,纷纷开拓思路,拥抱“互联网+”,积极探索文化创意产品开发,用创新钥匙开启博物馆“活”门,以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遗产激发民族自尊心、自信心和自豪感,收到了很好的效果。

  如何让博物馆的文物 “活”起来,故宫的做法最具创新和创意。从最早的“朕知道了”系列和“故宫月饼”系列,到后来的“故宫口红”一夜走俏;从故宫“帝后款”手机壳、万寿无疆钛金眼镜等文创产品成为时尚“爆款”,到静坐“宫中”的文物修复师成为纪录电影主人公,再到此次举办“贺岁迎祥——紫禁城里过大年”展览。随着“让沉睡的文物活起来”,人们传统印象中的故宫博物院已经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。

  当然,毋庸讳言,还有一些博物馆面临“公众参与度热情不高”的困境。为何?探索之余不难发现,这主要是当地博物馆的文化没有得到很好激活,文物的文化内涵没有很好发掘。实践证明,仅仅敞开大门、欢迎观众走进博物馆远远不够。如果观众只是走进博物馆而没有走近博物馆文化,那最终将可能出现观众连博物馆也不愿意走进的情况。现在需要做到并做好的是,让观众认识、欣赏博物馆的文化,以此产生走进博物馆的乐趣。要让博物馆的文物“活”起来,让观众体验并感悟到其文化深邃,愿意在此寻根、在此体悟,喜爱并珍视这些博大精深的文化遗产。

  我国有悠久的历史,有丰富的文化资源,理应在以产业形式进行文化推广方面有更大作为。成功的文创产品一定是把创意融入产品,把产品放进生活,而不是简单的复制模仿。现在是文创产业发展最好的时代,许多流淌在岁月里的故事、掩映在光阴下的美,等待着我们去发现,去赋予它们新的形态,去把它们重新带到世人面前。

  让博物馆的文物“活”起来,需要开动脑筋,与时俱进。可以借助许多平台,让博物馆中的文物走近观众、走进观众内心。这里的核心是让博物馆文物“活”起来,重点是创新文物展示方式,充分发挥博物馆文化对民众潜移默化的影响。而让博物馆的文物“活”起来,更有助于在文化旅游中发挥好博物馆文化的浸润作用,并以此唤起全民族的传统文化自信,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,丰富人文文化的中国元素,在推进文化旅游事业中进一步提振和践行文化自信。

发表评论

匿名匿名

提示:请先登录再进行评论,